關注奧運:“倫敦碗”設計的可持續性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早已成為弘揚國威、拉動經濟的契機和競爭點,并能帶來運動場館及配套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熱潮。但后亞運時代或后奧運時代“建筑遺產”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始終是充滿爭議和亟待解決的難題。特刊此文章,以期從倫敦奧運場館的設計思路中找到答案和啟發。——編者
作為第30屆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倫敦將怎樣被歷史記住?
因為上闊下窄的造型,倫敦奧運主體育場綽號“倫敦碗”。這只“碗”備受贊譽的首要原因是使用了史上規模最大的臨時看臺,8萬個座位中,只有2.5萬個固定座位,從可持續性出發,奧運會結束之后,這里可以迅速瘦身為一座中型社區體育場。
6年前開始帶領團隊負責主場館建設時,“倫敦碗”的主創建筑師飛利浦·詹森只有34歲。“北京奧運很棒,但我們沒有試圖去跟隨北京的做法。”他確信,倫敦的做法將引領未來體育建筑考慮更多可持續性的風潮,未來城市在申辦大型賽事時,把握好場館建設的永久性和臨時性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重要。
“遺產”理念指引設計
如何安置奧運遺產是舉辦像奧運會這樣的大型國際賽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正因如此,倫敦從一開始就熱衷于在奧林匹克公園建設中“嵌入式地”考慮到其將來作為奧運遺產的后續發展。
倫敦獲得奧運主辦權的消息一宣布,倫敦奧組委就委托了主策劃團隊,詹森所在公司Populous也在其中,他們要為位于斯特拉特福德的奧運公園設計總體規劃并提交規劃申請,包括如何建設奧林匹克公園、人們如何從不同的交通線路到達,以及奧林匹克公園如何成為奧運遺產的設想。
場地一旦決定下來,就必須盡快確定主場館的建造方式,因為主場館是整個奧運會最重要的建筑,為了確保能在2011年夏季完工并開始賽前系列測試,負責場館建設的倫敦奧運交付管理局決定把從設計到完工的環節都委托給一個綜合的團隊,而不是分別去選擇一個建筑設計公司,再找一個承建商來實施。
作為一家全球性建筑設計和總體規劃顧問公司,Populous雖鮮為人知,但該公司負責設計的一些運動場館赫赫有名,包括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場館、2010年南非世界杯約翰內斯堡足球城體育場、倫敦的溫布利網球場等,2014年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場館也是其設計。
如何建造臨時結構
詹森和同事們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設計一個在短期內有大規模容量、隨后可以縮減為較小規模的體育場。
- 上一篇:評論:城市規劃建設應有新思維 2018/3/27
- 下一篇:北京人大代表會診短命建筑 201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