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遺跡 千島湖水下古城探秘
2018/9/19 11:31:04??????點擊:
《遂安縣志》記載,獅城得名于原遂安縣城北部的五獅山。千島湖形成后,五獅山變成了“五獅島”。獅城從唐代開始作為遂安縣治,是江西和安徽通往浙江的交通要道,城周圍土地肥沃,古有“浙西小天府”之稱。明朝時,海瑞曾在此做了4年縣官,理學家朱熹在這里的瀛山書院講學,并留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名句,因此也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徽商崛起之后,獅城與賀城進入鼎盛時期。
1959年,新安江大壩修建時,賀城居民較早完成了搬遷。按照當時的規定,整個城區在搬遷完成后也已被基本拆除。而獅城的大部分居民因被指定安置到5公里之外的姜家鎮,因為距離近,所以大家開始并不著急。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水庫水位在短期內迅速上漲,獅城居民只好匆匆撤離,原本搬家前應該拆除的建筑也沒來得及拆除,這座古城也就幾乎原封不動地被封存在水下世界。
古城再次被開啟是在2001年。北京一家潛水俱樂部在千島湖開發潛水項目,潛水員下去之后摸到了城墻,還撿到了一塊城磚,上面清楚地刻著“民國二十三年”、“縣長張寶琛”的字樣。自此,水下古城引起關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與央視合作,對獅城進行了首次探秘。通過攝像機鏡頭我們看到:獅城城墻墻體仍舊高大平整,已發現的3座城門保留完好,城門上的門釘和鐵環清晰可見。
2011年,知名水下攝影師吳立新再度潛入千島湖湖底,找到了獅城北門附近的古城建筑遺址。吳立新的鏡頭清晰捕捉到了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貞節牌坊以及生滿暗綠色藻類的民宅磚墻、木窗,這些建筑依然完好,細節處精美的雕刻展示了當時工匠的精湛技法。水底奇景被公開后,更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專業人士水下探險得出的結果,與曾經在獅城居住過的人們的回憶不謀而合。這座城池最顯著的三個特征:城墻、牌坊、徽派建筑民居也慢慢“浮出水面”。
獅城是古嚴州六縣唯一一座有城墻的縣城。淳安縣中學退休老教師余名聲當年在遂安中學任教,他對獅城城墻與城門的記憶尤為深刻。“吳先生拍水下古城,其實找北門不太好找,為什么呢?因為獅城依山而建,北面沒有門,而是山,實際上北街是在西邊,縣政府在西北偏西的位置,北門不不應該在北面找,而要在西面找。”
牌坊是攝影師吳立新在水下發現的另一個獅城標志性符號。據記載,當年淳安、遂安兩縣全縣共有牌坊422座,1990年編制的《淳安縣志》中提到,新安江水庫蓄水,淳安、遂安兩縣共淹沒各類牌坊265座,其中遂安老城有21座保存完好的古牌坊沉入了湖底。留在岸上的牌坊大部分已被搗毀,反倒是當年淹沒在水底的這些牌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余名聲經常去學生家里家訪,所以當時他幾乎走遍了獅城的每一條街道。“獅城里的牌坊很多,我自己親眼看到過的就有20多座,東大街有6個牌坊,有的是過節牌坊,有的是在街道側面。這些牌坊里主要是功德牌坊,也有貞節牌坊,貞節牌坊是用磚頭砌起來的,功德牌坊都是大青石。”
當時的獅城雖然不大,但生活條件卻比較優越。因為商貿繁榮,城里有典當、鹽棧、南貨、京廣洋貨、煙酒糖、成衣、藥材、圖書、照相、染坊、燈籠、雨傘、面館、理發、鑲牙、水果、熟食等各色商號店鋪。在余名聲的記憶里,地區教育系統開會,一般都會選擇獅城。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從地理位置上獅城是中心,另一個原因是這里的生活條件很好,魚蝦等水產品豐富,燒餅、糯米麻絲、糯米羹、炒面等等小吃也很地道,會議結束后老師們回去時都要帶很多獅城特產。
1959年,新安江大壩修建時,賀城居民較早完成了搬遷。按照當時的規定,整個城區在搬遷完成后也已被基本拆除。而獅城的大部分居民因被指定安置到5公里之外的姜家鎮,因為距離近,所以大家開始并不著急。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水庫水位在短期內迅速上漲,獅城居民只好匆匆撤離,原本搬家前應該拆除的建筑也沒來得及拆除,這座古城也就幾乎原封不動地被封存在水下世界。
古城再次被開啟是在2001年。北京一家潛水俱樂部在千島湖開發潛水項目,潛水員下去之后摸到了城墻,還撿到了一塊城磚,上面清楚地刻著“民國二十三年”、“縣長張寶琛”的字樣。自此,水下古城引起關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與央視合作,對獅城進行了首次探秘。通過攝像機鏡頭我們看到:獅城城墻墻體仍舊高大平整,已發現的3座城門保留完好,城門上的門釘和鐵環清晰可見。
2011年,知名水下攝影師吳立新再度潛入千島湖湖底,找到了獅城北門附近的古城建筑遺址。吳立新的鏡頭清晰捕捉到了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貞節牌坊以及生滿暗綠色藻類的民宅磚墻、木窗,這些建筑依然完好,細節處精美的雕刻展示了當時工匠的精湛技法。水底奇景被公開后,更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專業人士水下探險得出的結果,與曾經在獅城居住過的人們的回憶不謀而合。這座城池最顯著的三個特征:城墻、牌坊、徽派建筑民居也慢慢“浮出水面”。
獅城是古嚴州六縣唯一一座有城墻的縣城。淳安縣中學退休老教師余名聲當年在遂安中學任教,他對獅城城墻與城門的記憶尤為深刻。“吳先生拍水下古城,其實找北門不太好找,為什么呢?因為獅城依山而建,北面沒有門,而是山,實際上北街是在西邊,縣政府在西北偏西的位置,北門不不應該在北面找,而要在西面找。”
牌坊是攝影師吳立新在水下發現的另一個獅城標志性符號。據記載,當年淳安、遂安兩縣全縣共有牌坊422座,1990年編制的《淳安縣志》中提到,新安江水庫蓄水,淳安、遂安兩縣共淹沒各類牌坊265座,其中遂安老城有21座保存完好的古牌坊沉入了湖底。留在岸上的牌坊大部分已被搗毀,反倒是當年淹沒在水底的這些牌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余名聲經常去學生家里家訪,所以當時他幾乎走遍了獅城的每一條街道。“獅城里的牌坊很多,我自己親眼看到過的就有20多座,東大街有6個牌坊,有的是過節牌坊,有的是在街道側面。這些牌坊里主要是功德牌坊,也有貞節牌坊,貞節牌坊是用磚頭砌起來的,功德牌坊都是大青石。”
當時的獅城雖然不大,但生活條件卻比較優越。因為商貿繁榮,城里有典當、鹽棧、南貨、京廣洋貨、煙酒糖、成衣、藥材、圖書、照相、染坊、燈籠、雨傘、面館、理發、鑲牙、水果、熟食等各色商號店鋪。在余名聲的記憶里,地區教育系統開會,一般都會選擇獅城。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從地理位置上獅城是中心,另一個原因是這里的生活條件很好,魚蝦等水產品豐富,燒餅、糯米麻絲、糯米羹、炒面等等小吃也很地道,會議結束后老師們回去時都要帶很多獅城特產。
- 上一篇:臺灣國父紀念館 2018/9/19
- 下一篇:東南亞熱帶雨林風格庭院景觀 201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