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化主導型的城鎮化模式
2018/7/26 10:00:14??????點擊:
2000年之后,美國在飽受“大城市病”和“小城鎮無序蔓延”的困惑之后,城鎮化開始回歸理性,逐漸走上“精細化、生態化、主題化”的新發展道路。美國政府機構、規劃專家及城鎮居民開始意識到低密度空間布局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開始提出“精明增長”的概念。
2014年7月,國務院決定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中國的二元戶籍制度藩籬將被打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以“三個1億人”為抓手的新型城鎮化,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為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由于中國此前的城鎮化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因此,若要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核心突破點在于擠干這些水分。
第1個“1億人”的典型特點就是“兩棲人”,他們是一群游離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特殊人群,平日在城市打工,農忙時回農村種地。如何合理解決這群既不像城市人、也不像農村人的“兩棲人”,是城鎮化“去偽存真”的關鍵。第2個“1億人”是“偽城鎮人”,他們身居城市卻未能享受到平等的城市生活待遇。基于舊城改造、城市更新的大背景,要通過生活品質的提升,實現這群人的完全城鎮化。第3個“1億人”是“新農村社區人”,這群人主要通過產業引導,實現就地城鎮化,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首批城鎮化人群。
通過本屆領導班子近期一系列的戰略決策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導向會更加明確。下面結合美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通過客觀評價與得失分析,為中國未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美國城鎮化是一個跳躍性與漸進性并存的過程:1860年,城鎮化率為20%;1940年,城鎮化率達到51%;1980年,城鎮化率為74%;2012年,城鎮化率超過83%。回顧美國150多年的城鎮化歷程,不難發現,工業化和市場化是推動美國城鎮化最大的核心動力。在此基礎上,美國自東向西逐漸形成由大都市、中小城市和小型城鎮組成的三大梯度城市群。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值得我國學習的城鎮化經驗,也有值得我國反思的“過度市場化”下的城鎮化教訓。
- 上一篇:他山之石:國外都市圈是如何建起來的 2018/7/26
- 下一篇:新西蘭中國盆景協會成立十周年慶典在奧克蘭舉行 2018/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