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新加坡城市化的經驗
2018/7/23 9:25:06??????點擊:
1月16日,首屆“天津論壇”在天津召開,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受邀參加,作題為“新加坡城市化的經驗”主旨演講。演講實錄如下:
很榮幸受邀參加第一屆天津論壇,我想借此機會分享一下新加坡城市發展以及在促進城市發展方面國際合作的經驗。
大家對新加坡可能并不太陌生,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面積僅有71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540萬,因此城市規劃一直是新加坡的首要任務之一。對新加坡而言,有效的、具有創意的土地運用是我們別無選擇的,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城市規劃也是勢在必行的。
新加坡多年來的城市改造與其他國家一樣,新加坡的城市發展戰略一直跟著我們不斷變化的需求與時俱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新加坡仍處于發展中國家時,我們的重點是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隨著新加坡的發展,人們的期望也逐漸提高,我們隨之提供更高品質,甚至類似私人公寓的公共住房,也提供更完善的周邊現代設施,如政府服務、學校、醫療等。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新加坡在城鎮化這方面有了新的做法,我們開始了分散式城鎮中心以及區域中心的發展模式。區域中心緩解了高人口密集度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在中國一些先發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甚至廣州也越來越面對人口密集的問題,人口密集度帶來很多市民在交通和工作上的問題,所以發展的區域中心,使得人們無論是上班、上學或者到公共服務設施都近在咫尺。
除此以外,新加坡政府也積極發展現代公共交通網絡,鼓勵人們少擁車、少用車。我們都知道,市民富裕了之后很喜歡買車,可能有些國家認為鼓勵人們少用車就夠了,其實少用車這是問題的一個部分,少用車就是車子盡量減少駛在公路上,可是車子不駛在公路上也有停車的問題,很多車子停在路旁,整條路都被堵起來,所以少用車跟少擁車都是很重要的。在新加坡我們是雙管齊下,對癥下藥。通過這些政策,我們到目前為止是有效的避免了很多亞洲城市面臨的嚴重交通堵塞的煩惱。
目前的重點是將土地限制作為機遇。快速的發展對我們極有限的土地空間也帶來了持續壓力,因此我們不斷利用務實且創意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更全面利用現有的土地。以下我想舉幾個例子:
案例1:智慧規劃。我們將個別的綠色空間連接起來,使之發揮加乘效應。同時,建設景觀橋連接各個山頂公園,在繁忙的市區之內也能創造綿延不斷的綠色空間。1991年,我們在新加坡島上建設一條長達150公里的環島綠道,讓居民能沿著新加坡全島步行或者騎腳踏車。
案例2:多用途空間。我們鼓勵多用途設計,例如濱海灣不僅是一個水庫,也是一個水上活動的場地,甚至新加坡每年一度的國慶慶典和其他重大活動也可以在水上活動場上進行。
案例3:垂直花園。為了守護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美稱,我們也開發了一系列的垂直花園,如果搭飛機初到新加坡,在機場抵達廳就可以看到一個垂直花園,它在可以減少應用的空間的同時,能夠把整個城市綠化。所以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垂直花園就座落在新加坡。
案例4:地下開發。我們經常談發展規劃都是比較注重在地上的發展,其實地下也有很多空間,所以我們制定了相關的總規劃圖。不僅在擴大地鐵路線,還在開發廣泛的地下商場和停車場、網絡。為了滿足我們的能源戰略需要,我們也建立了一個40萬立方米的地下巖洞來儲存石油產品。
展望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將新加坡定位成一個更有活力、獨一無二的宜商、宜居國際城市,為此我們制定了一個綜合性概念規劃,全面的指導新加坡未來40-50年內的發展。
首先我們將努力在外觀和功能上尋求更高水準的建筑設計,其次我們將更加注重保護文化遺產,第三我們將更加重視環保,將綠色空間和綠色概念融入城市規劃與設計。
此外,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新加坡也不斷與其他國家合作交流,相互借鑒經驗。我們成立了一個宜居城市中心的討論平臺,每年新加坡會召開世界城市峰會,為各國領導和行業代表提供平臺,就發展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城市展開討論,及尋求解答的方案。
很榮幸受邀參加第一屆天津論壇,我想借此機會分享一下新加坡城市發展以及在促進城市發展方面國際合作的經驗。
大家對新加坡可能并不太陌生,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面積僅有71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540萬,因此城市規劃一直是新加坡的首要任務之一。對新加坡而言,有效的、具有創意的土地運用是我們別無選擇的,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城市規劃也是勢在必行的。
新加坡多年來的城市改造與其他國家一樣,新加坡的城市發展戰略一直跟著我們不斷變化的需求與時俱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新加坡仍處于發展中國家時,我們的重點是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隨著新加坡的發展,人們的期望也逐漸提高,我們隨之提供更高品質,甚至類似私人公寓的公共住房,也提供更完善的周邊現代設施,如政府服務、學校、醫療等。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新加坡在城鎮化這方面有了新的做法,我們開始了分散式城鎮中心以及區域中心的發展模式。區域中心緩解了高人口密集度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在中國一些先發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甚至廣州也越來越面對人口密集的問題,人口密集度帶來很多市民在交通和工作上的問題,所以發展的區域中心,使得人們無論是上班、上學或者到公共服務設施都近在咫尺。
除此以外,新加坡政府也積極發展現代公共交通網絡,鼓勵人們少擁車、少用車。我們都知道,市民富裕了之后很喜歡買車,可能有些國家認為鼓勵人們少用車就夠了,其實少用車這是問題的一個部分,少用車就是車子盡量減少駛在公路上,可是車子不駛在公路上也有停車的問題,很多車子停在路旁,整條路都被堵起來,所以少用車跟少擁車都是很重要的。在新加坡我們是雙管齊下,對癥下藥。通過這些政策,我們到目前為止是有效的避免了很多亞洲城市面臨的嚴重交通堵塞的煩惱。
目前的重點是將土地限制作為機遇。快速的發展對我們極有限的土地空間也帶來了持續壓力,因此我們不斷利用務實且創意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更全面利用現有的土地。以下我想舉幾個例子:
案例1:智慧規劃。我們將個別的綠色空間連接起來,使之發揮加乘效應。同時,建設景觀橋連接各個山頂公園,在繁忙的市區之內也能創造綿延不斷的綠色空間。1991年,我們在新加坡島上建設一條長達150公里的環島綠道,讓居民能沿著新加坡全島步行或者騎腳踏車。
案例2:多用途空間。我們鼓勵多用途設計,例如濱海灣不僅是一個水庫,也是一個水上活動的場地,甚至新加坡每年一度的國慶慶典和其他重大活動也可以在水上活動場上進行。
案例3:垂直花園。為了守護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美稱,我們也開發了一系列的垂直花園,如果搭飛機初到新加坡,在機場抵達廳就可以看到一個垂直花園,它在可以減少應用的空間的同時,能夠把整個城市綠化。所以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垂直花園就座落在新加坡。
案例4:地下開發。我們經常談發展規劃都是比較注重在地上的發展,其實地下也有很多空間,所以我們制定了相關的總規劃圖。不僅在擴大地鐵路線,還在開發廣泛的地下商場和停車場、網絡。為了滿足我們的能源戰略需要,我們也建立了一個40萬立方米的地下巖洞來儲存石油產品。
展望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將新加坡定位成一個更有活力、獨一無二的宜商、宜居國際城市,為此我們制定了一個綜合性概念規劃,全面的指導新加坡未來40-50年內的發展。
首先我們將努力在外觀和功能上尋求更高水準的建筑設計,其次我們將更加注重保護文化遺產,第三我們將更加重視環保,將綠色空間和綠色概念融入城市規劃與設計。
此外,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新加坡也不斷與其他國家合作交流,相互借鑒經驗。我們成立了一個宜居城市中心的討論平臺,每年新加坡會召開世界城市峰會,為各國領導和行業代表提供平臺,就發展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城市展開討論,及尋求解答的方案。
- 上一篇:緬甸仰光大部分殖民時期老建筑將改建成酒店 2018/7/23
- 下一篇:希臘文物保護戒“拆” 201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