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景觀意境的創造——將有利于風景畫面構圖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組織到觀賞視線之中
2016-11-18 15:18:43??????點擊:
1、意境的定義
周谷城先生說,“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就成為歷史,在藝術作品中實現,就叫做意境”。
意境是“境生象外”,虛實相生,“可以意會,不能言宣(言不盡意)”。園林學家孫曉翔先生也認為“意境,也就是理想美的境界。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美學理論家楊辛、甘霖則認為,“意境是客觀(生活、景物)與主觀(思想、感想)相熔鑄的產物。意境是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總之,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
園林的意境與詩、畫不同,詩畫的意境是借助于語言或線條、色彩構成的;而園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實際景物與空間構成的。但在美學上又有共同之處——“境生象外”,情景交融。園林的意境,不是一個孤立的景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一片有限的水面,而是要有景外之景,這樣才能夠給游者更豐富的美的信息與感受。同時,中國園林景觀意境又和文學繪畫有著密切聯系,追求詩情畫意,所以文學繪畫藝術的合理運用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
2、園林意境之類型
園林意境因景觀、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筆者認為,概括起來可以從景觀的環境氣氛與效果及表現方式兩個方面來進行劃分.
2.1從景觀的環境氣氛與效果可分為3類
1)靜境。以靜態景觀為主,表達出大自然安謐、幽靜的藝術境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即是靜境的典型。又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云棲竹徑”,燕京八景之一“瓊島春陰”等皆屬此類型。
2)動境。以動態景觀為主,著力表現自然物生機勃發之動態美。動境由于構景要素的不同又可分為聲動、水動、色動和風動水動引來樹動花動等。如聲動:“兩個黃鸝鳴翠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水動:“飛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驚濤拍岸,卷起干堆雪”(宋蘇拭);色動:“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風動水動引得樹動花動:柳浪聞駕、萬塹松風。
在景觀欣賞中,往往上述情景會同時發生或出現。
3)以動襯靜境。這是園林構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環境之動態的對比反村其幽脖,強化環境的氣氛,如“蟬噪林愈饞,鳥鳴山更幽”之藝術效果。
2.2從景現的表現方式可分為4類
1)香境。以植物體所散發的芳香為主要表現手段而達到的某種意境。蘇州拙政園有“遠香堂”,源拍北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溢清句意,而“雪香云蔚”則以欣賞梅花盛開如堆雪積云,幽香襲人為主。筆者認為,香濃烈者為動境,所謂花香襲人;香淡雅者為靜境,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非靜境難以賞析。
2)色境。以園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構圖表達特定的意境。如長沙岳麓山愛晚亭周圍遍植楓樹,形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唐·杜牧)的藝術境界。色彩的布局有艷麗與素淡之分。一般來說,色艷者為動境,如“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大片種植的櫻花、碧桃、楓樹等均能傳達出歡快、熱烈的動境,色素者為靜境,如“斷橋殘雪”、“梨花伴月”等景,游人置身其中,倍感環境之恬靜、清幽。
3)聲境。以園林環境中不同聲響所傳達的意境。“竹徑無人風自響”(唐·王維)道出竹徑之幽深,“松子聲聲打石床”(唐·李商隱)則勾勒出秋冬松林之景澀,“南屏晚鐘”表現出日落西山時山色之空明。聲境中,諸如激流飛瀑、驚濤拍岸等喧鬧之聲為動境,而滴泉、涓涓細流、雨打蕉葉等聲平者則多為以動襯靜境。
4)朦境。以星月云霧等氣象景觀為主而形成的膘朧美之意境。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嘉興南湖“煙雨樓”、承德避暑山莊“四面云山”等皆屬此類。
從以上兩種分類不難看出:意境的產生,是虛與實、情與景的結合,不但要有實景,還要有能使人產生聯想的聲、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賞是物我的交融,即審美主體與客體交流的過程。
3、園林意境的創作手法
園林意境的創造是復雜的過程,也是景觀設計的最高境界,要求設計者有深厚的文化藝術素養,對自然物和人類生活的無比熱愛。其主要創作手法有借景、對比、比擬聯想等。
3.1借景
將有利于風景畫面構圖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組織到觀賞視線之中。氣象景觀的借取是加強景觀藝術效果的常用手法,因為氣象景觀的重要特征就是變化,變化中帶來無限意趣。首先,境隨時變。故杭州西湖有春曉、風荷、秋月、殘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之感受;同時夕陽西下,有春山晚照、雨過晚照、殘要晚照、疏林晚照、平川晚照、遠山映照之區別,其景象、意境各有不同。其次,境隨地變。賞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平湖秋月、石湖串月、象山水月之分;觀雨有洪椿曉雨、榜嶺春霖、花橋姻雨、瀟湘夜雨、花洲話雨、蕉院聽雨、山樓聽雨之別。氣象景觀還因其風云變幻而顯撲朔迷離。黃山云海、廬山云霧、巫峽云雨,同是云之朦境,各有千秋。承德避暑山莊有“水流云在”、“云帆月肪”等著名景點,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除了氣象景觀外,園林中還可遠借山巒,近借湖池、植物,乃至都市、郊野及駕歌燕舞等。
3.2對比
通過景觀要素形象、體量、方向、開合、明暗、虛實、色彩和質感等方面的對比來加強意境。對比是渲染景觀環境氣氛的重要手法。開合的對比方能產生“庭院深深深幾許”(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對比更襯出環境之幽靜。在空間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揚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隱求顯、以暗求明、以素求艷,以險求夷、以柔襯剛等手法來處理。
3.3比擬聯想
意境的欣賞是物我交流的過程,因此景觀的構設要飯到能使人見景生倩.因情聯想,進而從有限中見無限,形成景觀意境的藝術升華。其主要方法有5種。
1)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即模擬自然山水,以精煉濃縮的方法,綜合組織空間,使游者產生“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千里”(清·石濤)的感受與聯想,從而達到“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的效果。
2)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產生比擬聯想。如松樹象征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氣概,竹寓意虛心有節的品質,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堅韌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純潔,綠色代表和平等。這種象征手法與民族習慣、文化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系。
3)運用文物古跡產生聯想。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發人深思,游赤壁會聯想起三國時代的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臺會聯想起許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會聯想起杜甫的千古詩篇。
4)運用景名、題詠產生聯想。好的景名和題詠,含意深、意境高,能使人產生豐富聯想。筆者在一校園環境設計中因地制宜,巧妙地依一角隅置“面壁亭”,不禁令人想起周恩來總理“面堅十年圖破壁”的雄心壯志與革命氣魄,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5)運用雕塑、碑刻、壁面等手段,與歷史、人物、傳說、動植物形象等相聯系,使人產生聯想。總之,園林景觀意境的創造要通過對各種園林構景要素的藝術加工來激發游賞者美的感情、意愿和理想,與園林設計師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進而達到“境生象外”、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周谷城先生說,“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就成為歷史,在藝術作品中實現,就叫做意境”。
意境是“境生象外”,虛實相生,“可以意會,不能言宣(言不盡意)”。園林學家孫曉翔先生也認為“意境,也就是理想美的境界。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美學理論家楊辛、甘霖則認為,“意境是客觀(生活、景物)與主觀(思想、感想)相熔鑄的產物。意境是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總之,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
園林的意境與詩、畫不同,詩畫的意境是借助于語言或線條、色彩構成的;而園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實際景物與空間構成的。但在美學上又有共同之處——“境生象外”,情景交融。園林的意境,不是一個孤立的景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一片有限的水面,而是要有景外之景,這樣才能夠給游者更豐富的美的信息與感受。同時,中國園林景觀意境又和文學繪畫有著密切聯系,追求詩情畫意,所以文學繪畫藝術的合理運用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
2、園林意境之類型
園林意境因景觀、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筆者認為,概括起來可以從景觀的環境氣氛與效果及表現方式兩個方面來進行劃分.
2.1從景觀的環境氣氛與效果可分為3類
1)靜境。以靜態景觀為主,表達出大自然安謐、幽靜的藝術境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即是靜境的典型。又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云棲竹徑”,燕京八景之一“瓊島春陰”等皆屬此類型。
2)動境。以動態景觀為主,著力表現自然物生機勃發之動態美。動境由于構景要素的不同又可分為聲動、水動、色動和風動水動引來樹動花動等。如聲動:“兩個黃鸝鳴翠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水動:“飛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驚濤拍岸,卷起干堆雪”(宋蘇拭);色動:“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風動水動引得樹動花動:柳浪聞駕、萬塹松風。
在景觀欣賞中,往往上述情景會同時發生或出現。
3)以動襯靜境。這是園林構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環境之動態的對比反村其幽脖,強化環境的氣氛,如“蟬噪林愈饞,鳥鳴山更幽”之藝術效果。
2.2從景現的表現方式可分為4類
1)香境。以植物體所散發的芳香為主要表現手段而達到的某種意境。蘇州拙政園有“遠香堂”,源拍北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溢清句意,而“雪香云蔚”則以欣賞梅花盛開如堆雪積云,幽香襲人為主。筆者認為,香濃烈者為動境,所謂花香襲人;香淡雅者為靜境,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非靜境難以賞析。
2)色境。以園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構圖表達特定的意境。如長沙岳麓山愛晚亭周圍遍植楓樹,形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唐·杜牧)的藝術境界。色彩的布局有艷麗與素淡之分。一般來說,色艷者為動境,如“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大片種植的櫻花、碧桃、楓樹等均能傳達出歡快、熱烈的動境,色素者為靜境,如“斷橋殘雪”、“梨花伴月”等景,游人置身其中,倍感環境之恬靜、清幽。
3)聲境。以園林環境中不同聲響所傳達的意境。“竹徑無人風自響”(唐·王維)道出竹徑之幽深,“松子聲聲打石床”(唐·李商隱)則勾勒出秋冬松林之景澀,“南屏晚鐘”表現出日落西山時山色之空明。聲境中,諸如激流飛瀑、驚濤拍岸等喧鬧之聲為動境,而滴泉、涓涓細流、雨打蕉葉等聲平者則多為以動襯靜境。
4)朦境。以星月云霧等氣象景觀為主而形成的膘朧美之意境。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嘉興南湖“煙雨樓”、承德避暑山莊“四面云山”等皆屬此類。
從以上兩種分類不難看出:意境的產生,是虛與實、情與景的結合,不但要有實景,還要有能使人產生聯想的聲、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賞是物我的交融,即審美主體與客體交流的過程。
3、園林意境的創作手法
園林意境的創造是復雜的過程,也是景觀設計的最高境界,要求設計者有深厚的文化藝術素養,對自然物和人類生活的無比熱愛。其主要創作手法有借景、對比、比擬聯想等。
3.1借景
將有利于風景畫面構圖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組織到觀賞視線之中。氣象景觀的借取是加強景觀藝術效果的常用手法,因為氣象景觀的重要特征就是變化,變化中帶來無限意趣。首先,境隨時變。故杭州西湖有春曉、風荷、秋月、殘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之感受;同時夕陽西下,有春山晚照、雨過晚照、殘要晚照、疏林晚照、平川晚照、遠山映照之區別,其景象、意境各有不同。其次,境隨地變。賞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平湖秋月、石湖串月、象山水月之分;觀雨有洪椿曉雨、榜嶺春霖、花橋姻雨、瀟湘夜雨、花洲話雨、蕉院聽雨、山樓聽雨之別。氣象景觀還因其風云變幻而顯撲朔迷離。黃山云海、廬山云霧、巫峽云雨,同是云之朦境,各有千秋。承德避暑山莊有“水流云在”、“云帆月肪”等著名景點,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除了氣象景觀外,園林中還可遠借山巒,近借湖池、植物,乃至都市、郊野及駕歌燕舞等。
3.2對比
通過景觀要素形象、體量、方向、開合、明暗、虛實、色彩和質感等方面的對比來加強意境。對比是渲染景觀環境氣氛的重要手法。開合的對比方能產生“庭院深深深幾許”(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對比更襯出環境之幽靜。在空間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揚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隱求顯、以暗求明、以素求艷,以險求夷、以柔襯剛等手法來處理。
3.3比擬聯想
意境的欣賞是物我交流的過程,因此景觀的構設要飯到能使人見景生倩.因情聯想,進而從有限中見無限,形成景觀意境的藝術升華。其主要方法有5種。
1)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即模擬自然山水,以精煉濃縮的方法,綜合組織空間,使游者產生“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千里”(清·石濤)的感受與聯想,從而達到“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的效果。
2)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產生比擬聯想。如松樹象征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氣概,竹寓意虛心有節的品質,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堅韌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純潔,綠色代表和平等。這種象征手法與民族習慣、文化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系。
3)運用文物古跡產生聯想。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發人深思,游赤壁會聯想起三國時代的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臺會聯想起許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會聯想起杜甫的千古詩篇。
4)運用景名、題詠產生聯想。好的景名和題詠,含意深、意境高,能使人產生豐富聯想。筆者在一校園環境設計中因地制宜,巧妙地依一角隅置“面壁亭”,不禁令人想起周恩來總理“面堅十年圖破壁”的雄心壯志與革命氣魄,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5)運用雕塑、碑刻、壁面等手段,與歷史、人物、傳說、動植物形象等相聯系,使人產生聯想。總之,園林景觀意境的創造要通過對各種園林構景要素的藝術加工來激發游賞者美的感情、意愿和理想,與園林設計師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進而達到“境生象外”、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 上一篇:關于噴泉中自動控制系統——水下電纜有關問題的解決辦法 2016/11/21
- 下一篇:炎炎夏日——生態水景住宅走紅 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