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肥王”的“綠光”之夢
2018/9/10 10:27:52??????點擊:
生物肥革命
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尤其是農副產品品質下降,等等,這些問題正日益困擾著人類和農業的發展。
麻林濤現在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了“使我國被化肥污染的土地恢復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使國民吃上放心的農產品,并且讓農民增產增收”。
這也是他的“肥王”之夢。
從一個大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孩子到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從核輻射研究到生物化肥的研制和推廣,“生物肥王”麻林濤博士總是在不斷地創造著他人生的變異,創造著一個個成功與輝煌??????
小荷才露尖尖角
“文革”期間,出生在古紫荊關、與共和國同齡的麻林濤,第一次有了走出大山的機會。那年,他剛好高中畢業,考大學的夢想被突如其來的“文革”無情打破。他隨著全國大串聯的熱潮,登上北去的列車,來到他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住在某部隊大院。當時頗為流行的宣傳隊,為“革命小將”表演文藝節目,其中一曲歡快活潑的笛子獨奏《我是一個兵》深深打動了麻林濤,也許,正是那瞬間的感動與震撼,奠定了他投筆從戎的夢想,改變了他人生的道路。
兩年后,他如愿以償地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真正的解放軍戰士。他服役的總后勤部工程兵六團常年在野外作業,逢山鋪路,遇水架橋,異常辛苦,但這卻培養了他堅韌不拔、不畏艱難的開拓精神和堅強意志。他曾經一次肩扛3袋水泥,連續42小時奮戰在工地上。由于其出色的表現,入伍一年后,他就加入了中國*,并在翌年作為優秀人才,被部隊選拔到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做實習研究人員。
從一個工程兵戰士到科學院的科研人員,這是麻林濤人生的一次重要“變異”。這不僅為他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時也重新點燃了他讀書學習的熱情。他第一次參與的科研課題就是測量核試驗效應,需要出入核試驗場地的輻射區,以獲取核爆炸后的儀器數據和現場資料。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不僅考驗一個人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更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因為這要冒著損害生命健康的危險。但麻林濤從沒畏懼和猶豫過,每次試驗,他總是搶先進入試驗區。他的身體里至今仍殘存著210拉德的核輻射。
1972年,北京大學招收工農兵大學生,全國只有核物理專業及理論物理專業需要入學考試。麻林濤憑著扎實的高中課程基礎和兩年的研究工作經驗和理論,從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進入北京大學物理學系學習了四年,成為當時難得的年輕專業人才。
學有所成的麻林濤,畢業后又回到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開始獨立主持研究工作。他的課題“用試紙測試核污染”和“熱釋光劑量儀”是通過核爆炸發光的強度,檢測核輻射的強度,通過簡便易行的方法,確定環境污染狀況。這兩項研究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受到了基地領導和科研人員的好評。
那時,試驗基地的生活異常艱苦。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駐扎著一排排矮帳篷,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酷熱難耐,這些都可以想像。一車菠菜從外面拉到基地時已經爛掉,眼看著青菜卻不能吃,無奈只能揀撿菜根煮湯喝。
后來,麻林濤被調到總后勤部。負責后勤工作。新的工作,新的挑戰,但麻林濤從不含糊,用戰友們的話說,就是“腳桿上綁大鑼,走到哪兒響到哪兒”。在他的努力下,部隊后勤工作首次實現了電子化系統管理。其著作《現代管理理論方法在軍隊后勤科技管理中的應用》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微型計算機倉庫庫存管理系統》、《倉庫裝卸搬運機械選編》《倉庫管理自動化》等出版發行。由于在后勤管理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麻林濤被邀參加第八屆世界物流年會。可以說,麻林濤被稱為總后“才子”絕非浪得虛名,其涉獵領域之廣、成就之突出不能不讓人嘆服。在他出版發表的眾多著作中,竟然還有一本《中級英語水平測試》,真是令人驚訝!他還有50多篇論文、譯文、文章發表于國內數十家刊物上,近百幅攝影作品被軍內外刊物采用,十多幅被用作封面。僅攝影作品的采用情況一項,就完全可以自稱什么“家”了,然而在麻林濤的經歷中,這些僅僅是副業。
“跳下海再學游泳”
麻林濤是一名想當將軍的好兵,然而,命運卻同他開了個玩笑,在“全民經商”下海做生意的年代,它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陰差陽錯地步入了商界。雖然對經商沒有任何經驗,甚至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但麻林濤義無反顧。“先跳到海里再學游泳“,這是他的自信,也是他作為一個軍人的果斷。
但是,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老板”,他還需要交昂貴的“學費”,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他經歷了生意場上一段刻骨銘心的歷練。第一次做買賣就被人騙走39萬;剛處理干凈,又被老戰友“殺熟”,騙走幾百萬元。一年內連續幾場官司,讓他焦頭爛額;一連串的“重錘”擊得他目瞪口呆。債臺高筑,家庭危機,前途迷茫??????他的心情一下跌入低谷,幾乎要崩潰了。商海的冷酷,人情的冷暖,他這時算是深刻地領教了。
他開始反思自己究竟還是不是做生意的料兒。這時,軍人的頑強意志和不服輸的精神把他從絕境中慢慢拉了出來,讓他重新鼓起了戰斗的勇氣。是的,英雄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失敗”二字。經過痛苦的思考與總結,他決定揚長避短,從自己的長項——搞科研上,重新做起,用自己的知識作為資本,重新創業。
但是,從哪兒開始入手呢?他的眼光盯上了為十幾億人口提供食品、藥品、工業原料的農業。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稼檣之事,歷來關系國計民生,而他自己本身就是從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小子,對土地如同對自己的身體一樣熟悉。他認識到,農業問題說到底是土地問題,況且隨著人口的日益增長,在耕地資源日益匱乏的前提下,糧食增產的根本途徑在于提供單位面積的產量。化肥的出現曾經為農作物增產立下過汗馬功勞,使農田單位面積的產量幾乎達到了極限,想再提高一步,將十分困難。
中國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已近40年歷史。很多地方因盲目而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土壤出現板結、沙化,地力減退,農副產品的自然品質受到污染甚至破壞,質量明顯下降,人們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脅,人類的健康受到威脅。能否開發新一代肥料,改良土壤,恢復土壤原有的活力,進而增產增收,這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單純改良種子的品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土地才是根本,土壤才是種子的母親。母親身染重病,她的乳汁怎能養育出健康的兒子呢?
有人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時代”,這話毫不夸張。目前,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借助高科技手段保護生態平衡,發展“綠色農業”,已蔚然成風。其中,微生物肥料是研究的重點。微生物技術的科技含量比較高是世所公認的,因此,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應用雖然已有幾十年歷史了,但在菌種質量、大田應用技術上依然有許多空白,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試驗,需要關鍵點上的突破與創新。這是中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徹底解決13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希望之路。在此,麻林濤定下了自己事業的起點,他相信自己在這里一定可以大有作為。
主意已定,方向已明。思路決定出路,麻林濤豁然開朗,剩下的便是大展身手了。
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尤其是農副產品品質下降,等等,這些問題正日益困擾著人類和農業的發展。
麻林濤現在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了“使我國被化肥污染的土地恢復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使國民吃上放心的農產品,并且讓農民增產增收”。
這也是他的“肥王”之夢。
從一個大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孩子到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從核輻射研究到生物化肥的研制和推廣,“生物肥王”麻林濤博士總是在不斷地創造著他人生的變異,創造著一個個成功與輝煌??????
小荷才露尖尖角
“文革”期間,出生在古紫荊關、與共和國同齡的麻林濤,第一次有了走出大山的機會。那年,他剛好高中畢業,考大學的夢想被突如其來的“文革”無情打破。他隨著全國大串聯的熱潮,登上北去的列車,來到他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住在某部隊大院。當時頗為流行的宣傳隊,為“革命小將”表演文藝節目,其中一曲歡快活潑的笛子獨奏《我是一個兵》深深打動了麻林濤,也許,正是那瞬間的感動與震撼,奠定了他投筆從戎的夢想,改變了他人生的道路。
兩年后,他如愿以償地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真正的解放軍戰士。他服役的總后勤部工程兵六團常年在野外作業,逢山鋪路,遇水架橋,異常辛苦,但這卻培養了他堅韌不拔、不畏艱難的開拓精神和堅強意志。他曾經一次肩扛3袋水泥,連續42小時奮戰在工地上。由于其出色的表現,入伍一年后,他就加入了中國*,并在翌年作為優秀人才,被部隊選拔到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做實習研究人員。
從一個工程兵戰士到科學院的科研人員,這是麻林濤人生的一次重要“變異”。這不僅為他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時也重新點燃了他讀書學習的熱情。他第一次參與的科研課題就是測量核試驗效應,需要出入核試驗場地的輻射區,以獲取核爆炸后的儀器數據和現場資料。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不僅考驗一個人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更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因為這要冒著損害生命健康的危險。但麻林濤從沒畏懼和猶豫過,每次試驗,他總是搶先進入試驗區。他的身體里至今仍殘存著210拉德的核輻射。
1972年,北京大學招收工農兵大學生,全國只有核物理專業及理論物理專業需要入學考試。麻林濤憑著扎實的高中課程基礎和兩年的研究工作經驗和理論,從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進入北京大學物理學系學習了四年,成為當時難得的年輕專業人才。
學有所成的麻林濤,畢業后又回到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開始獨立主持研究工作。他的課題“用試紙測試核污染”和“熱釋光劑量儀”是通過核爆炸發光的強度,檢測核輻射的強度,通過簡便易行的方法,確定環境污染狀況。這兩項研究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受到了基地領導和科研人員的好評。
那時,試驗基地的生活異常艱苦。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駐扎著一排排矮帳篷,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酷熱難耐,這些都可以想像。一車菠菜從外面拉到基地時已經爛掉,眼看著青菜卻不能吃,無奈只能揀撿菜根煮湯喝。
后來,麻林濤被調到總后勤部。負責后勤工作。新的工作,新的挑戰,但麻林濤從不含糊,用戰友們的話說,就是“腳桿上綁大鑼,走到哪兒響到哪兒”。在他的努力下,部隊后勤工作首次實現了電子化系統管理。其著作《現代管理理論方法在軍隊后勤科技管理中的應用》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微型計算機倉庫庫存管理系統》、《倉庫裝卸搬運機械選編》《倉庫管理自動化》等出版發行。由于在后勤管理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麻林濤被邀參加第八屆世界物流年會。可以說,麻林濤被稱為總后“才子”絕非浪得虛名,其涉獵領域之廣、成就之突出不能不讓人嘆服。在他出版發表的眾多著作中,竟然還有一本《中級英語水平測試》,真是令人驚訝!他還有50多篇論文、譯文、文章發表于國內數十家刊物上,近百幅攝影作品被軍內外刊物采用,十多幅被用作封面。僅攝影作品的采用情況一項,就完全可以自稱什么“家”了,然而在麻林濤的經歷中,這些僅僅是副業。
“跳下海再學游泳”
麻林濤是一名想當將軍的好兵,然而,命運卻同他開了個玩笑,在“全民經商”下海做生意的年代,它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陰差陽錯地步入了商界。雖然對經商沒有任何經驗,甚至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但麻林濤義無反顧。“先跳到海里再學游泳“,這是他的自信,也是他作為一個軍人的果斷。
但是,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老板”,他還需要交昂貴的“學費”,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他經歷了生意場上一段刻骨銘心的歷練。第一次做買賣就被人騙走39萬;剛處理干凈,又被老戰友“殺熟”,騙走幾百萬元。一年內連續幾場官司,讓他焦頭爛額;一連串的“重錘”擊得他目瞪口呆。債臺高筑,家庭危機,前途迷茫??????他的心情一下跌入低谷,幾乎要崩潰了。商海的冷酷,人情的冷暖,他這時算是深刻地領教了。
他開始反思自己究竟還是不是做生意的料兒。這時,軍人的頑強意志和不服輸的精神把他從絕境中慢慢拉了出來,讓他重新鼓起了戰斗的勇氣。是的,英雄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失敗”二字。經過痛苦的思考與總結,他決定揚長避短,從自己的長項——搞科研上,重新做起,用自己的知識作為資本,重新創業。
但是,從哪兒開始入手呢?他的眼光盯上了為十幾億人口提供食品、藥品、工業原料的農業。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稼檣之事,歷來關系國計民生,而他自己本身就是從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小子,對土地如同對自己的身體一樣熟悉。他認識到,農業問題說到底是土地問題,況且隨著人口的日益增長,在耕地資源日益匱乏的前提下,糧食增產的根本途徑在于提供單位面積的產量。化肥的出現曾經為農作物增產立下過汗馬功勞,使農田單位面積的產量幾乎達到了極限,想再提高一步,將十分困難。
中國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已近40年歷史。很多地方因盲目而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土壤出現板結、沙化,地力減退,農副產品的自然品質受到污染甚至破壞,質量明顯下降,人們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脅,人類的健康受到威脅。能否開發新一代肥料,改良土壤,恢復土壤原有的活力,進而增產增收,這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單純改良種子的品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土地才是根本,土壤才是種子的母親。母親身染重病,她的乳汁怎能養育出健康的兒子呢?
有人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時代”,這話毫不夸張。目前,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借助高科技手段保護生態平衡,發展“綠色農業”,已蔚然成風。其中,微生物肥料是研究的重點。微生物技術的科技含量比較高是世所公認的,因此,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應用雖然已有幾十年歷史了,但在菌種質量、大田應用技術上依然有許多空白,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試驗,需要關鍵點上的突破與創新。這是中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徹底解決13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希望之路。在此,麻林濤定下了自己事業的起點,他相信自己在這里一定可以大有作為。
主意已定,方向已明。思路決定出路,麻林濤豁然開朗,剩下的便是大展身手了。
- 上一篇:新一代風景園林人的困惑與不安,何解? 2018/9/10
- 下一篇:本古里安大學戴希曼景觀廣場 20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