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霧霾森林“居功至偉”
2018/8/10 9:18:33??????點擊:
昨天,國家林業局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回應“防護林致風少霾重”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據2015年12月30日《京華時報》)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說,霧霾形成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氣候異常,特別是大氣環流的異常,污染物不易擴散,從而形成了霧霾。而森林的防風作用僅限于近地風,根本達不到影響大氣環流的程度,所以這個說法缺乏科學根據。
“風少霾重”不僅與防護林無關,實際上森林于霧霾的治理“居功至偉”。資料顯示,林木對于大氣中的粉塵污染能起到阻滯、過濾的作用。林木茂盛的枝葉可以使大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沉降地面。同時,植物的葉表面粗糙,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還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質,這些都能吸附、滯留空氣中的一部分粉塵,從而使大氣得到凈化。
也因此,森林是地球的“綠肺”,甚至幾乎是霧霾的“天敵”。如張永利所說,“相反,森林植被的增加有利于減少土壤侵蝕和地表釋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氣中粉塵顆粒物的含量,削弱霧霾形成的條件。”有分析認為,森林是大氣良性循環系統的核心。沒有一個相對均衡的高覆蓋率、高質量的森林資源,中國的霧霾天氣很難從根本上解決。
以植樹造林“抵御”霧霾,不乏成功的經驗。比如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的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為摘掉“霧都”的帽子,一方面,倫敦嚴格約束廢氣排放,有效減少煙塵和顆粒物;另一方面大力植樹造林,在城市外圍建造大型環形綠地面積4434平方公里,使得綠化帶是城市面積的3倍,真正成了森林城市,也從此告別了霧霾。
植樹造林對治理霧霾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森林有著制造氧氣、凈化空氣、過濾塵埃、殺滅細菌、消除噪聲、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功能,森林又是最美的風景,因此森林是宜居家園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造福子孫萬代。種樹可以說是“性價比”最高的治霾之道。
霧霾大面積集中爆發是大自然發出的警告,昭示我們發展需要轉型、增長需要升級,堅決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另一方面,就是持之以恒地植樹造林。靠風來吹散霧霾,不過是權宜之計。而且吹來吹去,也不過是霧霾的轉移。
“風少霾重”怪罪于防護林,與其說是缺乏科學知識,不如說凸現出霧霾治理上急功近利的心態。然而,不去下功夫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是付諸行動,而是靠天,只會延誤霧霾的治理。如果因此殃及植樹造林工作,顯然后果更加嚴重。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說,霧霾形成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氣候異常,特別是大氣環流的異常,污染物不易擴散,從而形成了霧霾。而森林的防風作用僅限于近地風,根本達不到影響大氣環流的程度,所以這個說法缺乏科學根據。
“風少霾重”不僅與防護林無關,實際上森林于霧霾的治理“居功至偉”。資料顯示,林木對于大氣中的粉塵污染能起到阻滯、過濾的作用。林木茂盛的枝葉可以使大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沉降地面。同時,植物的葉表面粗糙,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還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質,這些都能吸附、滯留空氣中的一部分粉塵,從而使大氣得到凈化。
也因此,森林是地球的“綠肺”,甚至幾乎是霧霾的“天敵”。如張永利所說,“相反,森林植被的增加有利于減少土壤侵蝕和地表釋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氣中粉塵顆粒物的含量,削弱霧霾形成的條件。”有分析認為,森林是大氣良性循環系統的核心。沒有一個相對均衡的高覆蓋率、高質量的森林資源,中國的霧霾天氣很難從根本上解決。
以植樹造林“抵御”霧霾,不乏成功的經驗。比如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的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為摘掉“霧都”的帽子,一方面,倫敦嚴格約束廢氣排放,有效減少煙塵和顆粒物;另一方面大力植樹造林,在城市外圍建造大型環形綠地面積4434平方公里,使得綠化帶是城市面積的3倍,真正成了森林城市,也從此告別了霧霾。
植樹造林對治理霧霾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森林有著制造氧氣、凈化空氣、過濾塵埃、殺滅細菌、消除噪聲、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功能,森林又是最美的風景,因此森林是宜居家園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造福子孫萬代。種樹可以說是“性價比”最高的治霾之道。
霧霾大面積集中爆發是大自然發出的警告,昭示我們發展需要轉型、增長需要升級,堅決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另一方面,就是持之以恒地植樹造林。靠風來吹散霧霾,不過是權宜之計。而且吹來吹去,也不過是霧霾的轉移。
“風少霾重”怪罪于防護林,與其說是缺乏科學知識,不如說凸現出霧霾治理上急功近利的心態。然而,不去下功夫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是付諸行動,而是靠天,只會延誤霧霾的治理。如果因此殃及植樹造林工作,顯然后果更加嚴重。
- 上一篇:湖北:最美景觀路武昌八一路延長線通車 2018/8/10
- 下一篇:上海:城市雕塑案例及背后的故事 201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