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筑也是城市的文脈
2018-5-14 23:23:26??????點擊:
廣州市將開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歷史建筑“家底”普查,并建立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此外,為了將名錄外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及時納入保護,廣州還將建立定期常規性保護名錄增補機制。這是一個值得稱道的舉措,折射出廣州對自身那塊“歷史文化名城”招牌的愛惜,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由這次歷史建筑“家底”普查,想到廣州市前幾年的文物“家底”普查,那一次的直接成果,是出版了皇皇14卷的《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所轄十區兩市各一卷,加上總卷和專門辟出的“白云山卷”,蔚為大觀。誰要是想了解廣州市究竟有哪些文物,到這部“大而全”的文物志上檢索即可。這部《匯編》也在客觀上糾正了人們對文物的認識,許多人或許認為,只有“值錢的”,或者掛了“文物保護單位”牌牌的,才是文物。顯而易見,這部《匯編》也是廣州城建規劃各部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讀本,在新的城市規劃中,不僅不能“破壞”,還要懂得“保護”,懂得“避讓”,懂得新舊之間的“協調”。這次歷史建筑普查,可以成為上次文物普查的姊妹篇,雖然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歷史建筑本身正是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歷史建筑普查可以做得更細、更深入。
這些普查出來的“家底”,實際上就是廣州的文脈,亦即廣州城市文明的發展脈絡。眾所周知,廣州建城的歷史上溯秦代,迄今已有2200多年,“秦漢四寶”的問世,無疑是其文脈的發端。這些國寶級的文物,堪稱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軍”者,然而文脈的內涵,更多地還要依賴看似“尋常”但歷經了各個歷史時期、飽受滄桑的其他要素,比如建筑。可惜的是,這一點似乎并未引起重視,因為即便是這兩年,我們也不斷看到它們慘遭厄運的事實。新河浦地區的那9棟民國時期的小洋樓,在開發商的大錘之下頃刻間死于非命;擁有70多年歷史的金聲電影院,給拆成了“廣州大三巴”;恩寧路吉祥坊成片的西關大屋和洋樓別墅,在一片保護聲中還是有不少淪為了廢磚敗瓦……廣州要保證自己的文脈不因蠶食而逐漸喪失至有“殆盡”之虞,必須拿出新的保護力度。報道說,自1999年施行至今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廣州目前唯一的名城保護法規,該條例的修訂已經列入廣州市2012年度地方性法規制訂計劃的預備項目。與此同時,目前廣州全市有1000多宗已批未建,但與名城保護規劃有沖突的項目,市規劃局將對這些項目逐一重新評估,有的將不能再建、有的則會減少建設量。無論承諾做什么,關鍵還是在落實吧。
由這次歷史建筑“家底”普查,想到廣州市前幾年的文物“家底”普查,那一次的直接成果,是出版了皇皇14卷的《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所轄十區兩市各一卷,加上總卷和專門辟出的“白云山卷”,蔚為大觀。誰要是想了解廣州市究竟有哪些文物,到這部“大而全”的文物志上檢索即可。這部《匯編》也在客觀上糾正了人們對文物的認識,許多人或許認為,只有“值錢的”,或者掛了“文物保護單位”牌牌的,才是文物。顯而易見,這部《匯編》也是廣州城建規劃各部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讀本,在新的城市規劃中,不僅不能“破壞”,還要懂得“保護”,懂得“避讓”,懂得新舊之間的“協調”。這次歷史建筑普查,可以成為上次文物普查的姊妹篇,雖然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歷史建筑本身正是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歷史建筑普查可以做得更細、更深入。
這些普查出來的“家底”,實際上就是廣州的文脈,亦即廣州城市文明的發展脈絡。眾所周知,廣州建城的歷史上溯秦代,迄今已有2200多年,“秦漢四寶”的問世,無疑是其文脈的發端。這些國寶級的文物,堪稱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軍”者,然而文脈的內涵,更多地還要依賴看似“尋常”但歷經了各個歷史時期、飽受滄桑的其他要素,比如建筑。可惜的是,這一點似乎并未引起重視,因為即便是這兩年,我們也不斷看到它們慘遭厄運的事實。新河浦地區的那9棟民國時期的小洋樓,在開發商的大錘之下頃刻間死于非命;擁有70多年歷史的金聲電影院,給拆成了“廣州大三巴”;恩寧路吉祥坊成片的西關大屋和洋樓別墅,在一片保護聲中還是有不少淪為了廢磚敗瓦……廣州要保證自己的文脈不因蠶食而逐漸喪失至有“殆盡”之虞,必須拿出新的保護力度。報道說,自1999年施行至今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廣州目前唯一的名城保護法規,該條例的修訂已經列入廣州市2012年度地方性法規制訂計劃的預備項目。與此同時,目前廣州全市有1000多宗已批未建,但與名城保護規劃有沖突的項目,市規劃局將對這些項目逐一重新評估,有的將不能再建、有的則會減少建設量。無論承諾做什么,關鍵還是在落實吧。
- 上一篇: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8/5/14
- 下一篇:美媒稱中國城市建筑風格愈加古怪 2018/5/14